“小工程”撬動鄉村振興“大作為”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昭平篇 □本報記者葉思遠王鈺
(相關資料圖)
調研主題:鄉村振興
調研關鍵詞:五小工程五大提升
調研時間:2023年6月
調研地點:昭平縣
6月15日,昭平縣走馬鎮福行村麗美屯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貴港市平南縣的人大代表們。
據介紹,今年以來,先后有廣東肇慶市殘聯、崇左市龍州縣政協等12批次1000余人到福行村麗美屯鄉村振興示范點考察學習。
福行村麗美屯受到各級青睞,是昭平縣結合實際,從“小”處著手,通過在縣、鎮、村實施黨小組引領、小產業增收、小項目建設、小服務惠民、小榮譽評比“五小工程”,促進基層組織力、庭院經濟、人居環境、鄉村幸福感、鄉風文明“五大提升”,助力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選優黨小組組長,增強基層組織力
陳宗彬是村里的致富能手,熱心公益事業,他被推選為馬江鎮白梅村寨中小組的黨小組組長,在發展庭院經濟、鄉村治理等方面為支部和群眾出謀劃策。馬江鎮黨委組織委員葉翡翠介紹,黨小組組長在政策宣傳、產業發展、安全穩定、服務群眾、村屯治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據了解,昭平縣按照產業相近、地域相鄰、方便管理的原則,優化黨小組設置。采取“群眾推薦+個人自薦+組織評薦”方式,重點從村(居)民小組長、黨員中心戶、離退休村干部、鄉賢能人、返鄉青年等五類群體中優選出專(兼)職小組長。健全“行政村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村民小組”的組織體系,由村黨支部統籌,黨小組組長引領村民小組長開展工作,提高黨小組引領服務群眾能力。
基層治理好不好,關鍵要靠黨領導。截至目前,昭平縣在160個行政村(社區)共優化設置196個黨小組。
黨小組組長發揮所長所能,結合群眾所需所盼,帶動群眾發展產業,優化人居環境,做好群眾服務工作,實現“急難愁盼”事有人問有人管有人辦。
黨小組組長發揮的大作用,讓基層組織力得到大大增強。通過黨小組組長引領,昭平縣推動農村1700多名無職黨員依托“村事村辦、黨員揭榜”“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履職平臺,協調處置防汛救災、矛盾糾紛、防返貧監測等各領域問題1500多個,帶動發展小產業1300余戶,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000多件。
做優小產業,發展庭院經濟
在馬江鎮白梅村勒修屯一戶農戶的院子一角,整齊擺放著一排大桶,戶主賴群芳笑著說:“那是我家養的甲魚。”
賴群芳兒子外出務工,自己和老伴在家里經營自家1畝多的茶園。今年村里動員養甲魚,并免費發放養殖桶、教授養殖技術,他就利用自家門前的空地養了45只甲魚。
白梅村黨總支書記陳林鋒介紹,甲魚養殖投資少、人工成本低,適合家庭養殖,在房前屋后都可以養,每只預計增收200元左右。村委把這個項目當做小產業來發展,村里的甲魚養殖戶已從原先的3戶增加到了現在的60戶。
今年以來,昭平縣以鄉村小產業為切入口,鼓勵和支持農戶以庭院為載體,以家庭為單元,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土地和資源空間,發展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庭院經濟。通過鄉鎮黨政領導包抓一個試點、村集體領辦一批項目、致富能人創辦一個企業、聯帶農戶發展一個產業的形式,培育發展以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小旅游、小商貿為主的產業。構建“村黨組織+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以庭院經濟立體式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快形成“一戶一策、一村一業、一鎮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馬江鎮白梅村就是實施小產業增收工程促進庭院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截至目前,昭平縣已培育產業大戶60戶、產業基地35個,輻射帶動全縣發展小產業3萬畝,培育合作社或家庭農場24個,打造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
建設小項目,優化人居環境
6月15日,走進五將鎮良風村良風坪,道路干凈整潔,庭院錯落有致,菜地圍欄整齊,但聞雞鳴聲,不見家禽影。
“現在家禽住‘別墅’,累了‘庭院’跑跑步”。良風村黨支部書記李華新笑著說,“我們村在良風坪開展了‘微養殖園’小項目建設,把家禽圈養起來,還根據農家養殖習慣,在家禽舍前圈留些空地,方便家禽跑動。”
類似于五將鎮良風村良風坪“微養殖園”這樣的小項目,目前,昭平縣在24個試點村落實了57個,統籌小項目建設資金2646萬元。
昭平縣按照“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的思路,建立“鄉鎮統籌+支部引領+村級落實”三級聯動模式,整合利用服務群眾專項經費、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涉農資金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經費等,建設一批便民、利民、樂民小項目。以群眾最關心、最期盼、最現實的小建設、微改造、精提升為切入點,配建小路燈、垃圾池、小廣場、便民橋、微養殖園等服務設施68處,引導964戶完成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等,清理村內主干道、坑塘溝渠、房前屋后等區域生活生產垃圾1216噸,拆除閑置危舊房屋和廢棄圈舍312處,美麗村莊建設加快推進,小項目建設給鄉村帶來了大變化,讓鄉村更宜居、群眾更幸福。
落實小服務,提升鄉村幸福感
在走馬鎮福行村,村里組建了生產服務隊,為村民提供手工茶制作培訓,帶動農戶制作手工茶,提高茶葉的附加值,促進茶農增收。村民陳鳴鋒說:“村里提供的培訓服務,讓我在家門前學到炒茶技術。下一步,我準備自己炒茶,讓茶葉賣得更貴,多賺點錢。”
五將鎮良風村組建農機服務隊,幫助勞力少、有困難的群眾翻地。事雖小,群眾卻銘記在心。60多歲的雷柏琴說:“家里勞力外出務工了,我和老伴干不來,如果不是春耕時村里服務隊幫翻地,我家的2畝玉米地可能大半會撂荒,感謝他們!”
小服務,不起眼,卻深扎百姓心坎里,值得用心做好。
昭平縣以公益服務為主線,由村黨支部組建小服務隊,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農事村辦站點等平臺,開展便民惠民服務,拓寬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
截至目前,昭平縣組建興村治村“服務團”58個,服務隊提出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的意見建議150多條,開展政策宣傳志愿服務140多次;組織有一技之長的“田秀才”“土專家”“小工匠”等鄉土人才,整合各方人才幫扶力量,分類組織與相應產業所在村、農戶結成“產業合伙人”,把產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指導培訓農戶3000余人次;組建文化文藝隊、生產服務隊、糾紛調解隊等小服務隊89支,讓小服務彰顯大民生,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評曬小榮譽,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5月以來,在北陀鎮樂群村,在樟木林鎮三江村……村民陸續用參與志愿服務和“小榮譽評比”等活動獲得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村民之間互曬榮譽,談論如何做好志愿服務,爭得更多評比榮譽,獲得更多的積分。
昭平縣通過小榮譽評比,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助推基層治理工作有效落實,對促進鄉風文明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昭平縣通過建立“評比晾曬”機制,常態化在鄉鎮開展“比作風、亮業績”,在村級開展“奪紅旗、大比武”,個人開展“比擔當、賽成績”等活動,推動鎮村戶三級黨員干部群眾共同參與鄉風評議;通過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和“星級文明戶”等小榮譽評比活動,評先進、比表現、曬榮譽,達到“表彰一戶、帶動一片”的目的。
昭平縣探索推行鄉風文明積分制,圍繞勤儉、誠信、友善、美化、守法、教育、志愿服務等方面設置加減分項目,村民通過參與鄉風文明建設活動,累積“文明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通過積分制的推廣,群眾把“村里事”變成了“家里事”,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公益事業等鄉村振興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升,“崇德向善、和諧向上”的文明鄉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