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建民教授團隊 采訪隊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記者從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獲悉,劉建民教授團隊聯合荷蘭、瑞士等國專家開展的基于單個受試者數據的薈萃分析:“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策略研究”在線發表于《柳葉刀》雜志主刊。
這也是劉建民教授團隊繼2020年、2022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研究成果之后,又一項卒中治療領域高質量研究成果。
(相關資料圖)
聚焦解決重大臨床需求
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動脈取栓手術已經成為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最為有效的標準治療方法。
據介紹,這一方法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降低殘死率,但是患者到院后是否可以跳過注射溶栓藥物,而直接進行手術取栓,或是注射溶栓藥物后再進行取栓手術的問題,國際上一直存在較大爭議。由于取栓前的靜脈溶栓可能存在增加出血幾率、延誤取栓時間,且增加治療費用等問題,因此全球醫學界針對這一問題競相開展臨床研究。
202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首先發表了劉建民教授團隊對該問題的研究成果。隨后的兩年多時間里,全球其他5項針對這一問題的高質量臨床研究也陸續發表。
不過,由于各項研究的設計方法、入組數量、覆蓋人群、基線資料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包括劉建民教授團隊在內的全球6項臨床研究的最終結果并不一致,因此,需要更高循證醫學證據指導全球卒中臨床實踐。
全球頂級專家攜手攻關
基于這一局面,劉建民教授與荷蘭、瑞士等國專家發起,聯合全球6個研究團隊,共同開展基于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單個受試者數據的薈萃分析以及更加深入的亞組研究,也是此次IRIS研究。
該研究采用非劣效檢驗設計,通過全球相關學會廣泛調研確定了最為同行認可的非劣效界值,最終納入來自中國、荷蘭、瑞士、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加拿大、越南等8個國家207個研究中心的2314例患者。
研究結果發現,基于5%的非劣效界值,未證實直接取栓不劣于橋接取栓;與此同時,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研究也未能證實橋接治療優于直接治療。
兩種治療方法之間差異極小,僅有1.7%的結局差異。這意味著每橋接治療57例患者才會導致1例患者獲益,強烈提示應該從成本效益、患者特點、預期延誤等方面予以個體化精準決策,而相關亞組研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分析中。
圖說:劉建民教授開展手術
國際舞臺彰顯中國智慧
當前,腦血管病是我國成人致死、致殘的首要疾病,其中大血管閉塞導致的急性腦梗死臨床尤為常見、殘死率極高。
IRIS研究匯聚了全球卒中學者的集體智慧,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最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這一研究成果中,來自中國三個研究團隊的85家中心的研究者們貢獻超過1/3的研究數據,充分彰顯了中國團隊在全球卒中臨床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來,我國腦血管病專家學者一直在不斷探索該疾病治療方法的突破。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建民教授團隊在多年的臨床研究中,與國內40余家醫院的同行緊密合作、共享成果,攜手推進高水平臨床研究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