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印發《關于深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意見》,對糧食購銷領域專項整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強調深入查辦“影子股東”“影子公司”等以及關聯交易、套取資金、輸送利益等案件。“影子股東”“影子公司”等落在糧庫,就成了“影子糧庫”,如何治理?
個別“影子糧庫”有兩套身份
去年以來,四川省紀委監委領導帶隊赴15個市州督導糧食購銷領域專項整治。四川省德陽市紀檢監察機關在專項整治中識別發現,個別糧庫干部在工商登記中公然有兩套身份,除國有企業干部身份外,還是民營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相關資料圖)
工作人員在糧庫內查看新入倉的早稻 彭昭之 攝
如某國有糧站原站長王某組織職工和社會人士,共同出資50萬元,注冊成立糧油公司。王某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兼執行董事,副站長任公司副經理,糧站會計任公司會計。同一套領導班子和職工,換了一套經營核算體系。王某等人就地占用糧站辦公場所,開展糧食購銷、農副產品和飼料銷售等業務,將所得營利收入給股東分紅,持股時間長達10年。
另一家糧庫的總經理曹某、副總經理李某以及職工10人,以“集資入股”名義成立大米加工廠。利用國有糧庫大宗低價輪換糧食獨家經營,猛吃回扣。從2007年起,米廠公然以國有糧庫名義對外銷售大米,每噸提取40元“管理費”,長期分紅取利。
傳統腐敗往來一本賬,細查總有蛛絲馬跡,“影子糧庫”不參與國有糧庫的賬目,另起賬本,獨立核算,查賬不露馬腳;傳統腐敗領導搞小金庫,職工會向上反映,“影子糧庫”看似公平地按股分紅,實際搞利益裹挾,不但把全體糧庫職工拖下水,還為向上利益輸送提供了通道。
“影子糧庫”內外成因剖析
“影子糧庫”問題,外因是地方糧庫經營困難的矛盾累積。被查處的糧庫大多出現過經營困難。“過去有段時間,各個地方糧庫的儲備指標都在變少,有的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有些糧庫一把手帶領員工想辦法搞錢掙生活費。他們先打擦邊球,嘗到甜頭后就收不住手,手越伸越長,甚至形成依賴。”辦案人員分析。
內因是地方糧庫封閉性太強。經梳理,政策性糧食購銷流程中存在風險點位共17個,各個環節均有不同行業標準和業務規范,只有糧食系統內部才清楚,市場監管部門了解不多。糧庫內部干部長期缺乏交流,即便交流多是業內交流,從這個糧庫換到另一個糧庫,固定打交道的還是那批糧商,形成熟人生態。糧庫一把手幾乎可以支配糧庫的一切,職工在行業里求生存,很難不入股“上船”。
治理“影子糧庫”的德陽探索
如何深入治理“影子糧庫”?德陽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隆斌介紹,糧庫問題是糧食總體安全的關鍵一環,德陽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抓系統治理,不僅盯住庫,更緊緊盯住“田、種、購、儲、銷”五大環節,展開“五大護糧行動”,將護糧貫穿于糧食生產、儲存、銷售全周期。
糧食系統腐敗,根子上是有制度不落實。要加強對監管責任的監督,讓監管制度硬起來。德陽按照不同職責,分別強化了司法打擊、紀檢打擊、行政打擊、目標督辦等,由發改、糧儲、市場監管、公安政法、農業農村等部門織密紀律網,層層傳導壓力。同時,堅決保護勇敢揭示問題、解決問題的干部。
目前,基層糧庫存在經營困難是客觀事實,靠自身脫困較難。德陽統籌黨政資源為治理賦能,一方面推動糧企改革,實現政策性企業與經營性企業分離,另一方面依托大數據,將每年糧食下種數量、糧庫收糧數量、糧食儲存和銷售情況等數據隨時比對,堵住倒手空間。同時,依托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德陽分所,打造糧食版“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所有糧食交易一律上網競價交易,整治糧食交易環境。
半月談記者:謝佼 /編輯: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