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技助農“最后一公里”

蒙城縣興農綠港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智能溫室無土栽培場景。本報通訊員 李環環 攝

“三夏”時節,蒙城縣興農綠港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內,水果黃瓜、彩色辣椒長勢喜人。科技特派員趙明明正在大棚里“巡邏”。不同于傳統大棚,園區里均是智能化玻璃溫室、連棟薄膜溫室、日光溫室等高科技智能溫室,全部采用椰糠無土栽培模式,通過全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科學管理與種植。


(資料圖片)

“科技特派員一頭連著科技、一頭連著生產。”蒙城縣科技局局長韓森森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該局推動科技創新與農業需求充分對接,促進科技創新鏈與農業產業鏈有機融合,不斷推深做實科技特派員工作,為一大批像興農綠港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這樣的企業、大戶提供精準科技服務,全力打通科技幫扶“最后一公里”。

551名科技特派員下村

“一對一”服務全覆蓋

5月17日,凌晨5點,天空剛泛起魚肚白,蒙城縣立倉鎮薛廟村稻蝦共作高效示范基地內,養殖戶們穿著水衣,熟練地收網,捕撈小龍蝦。

“這里水質好,污染小,適合小龍蝦的生長。龍蝦不僅個頭大,肉質也飽滿。”科技特派員周陛笑著說,小龍蝦畝產300斤到500斤,主要運銷蘇北、河南周口、河北保定、天津等地。

周陛是立倉鎮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站長,負責為龍蝦養殖戶和水稻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我平時就和農戶打交道,宣傳科技政策,還邀請水產專家和種植專家給農戶現場指導。”

“等小龍蝦賣完,我們就開始下一季稻田的耕作。”周陛介紹,當地實行水稻種植與養蝦綜合種養,實現稻蝦共生。在他看來,“稻蝦共作”模式有著天然優勢,龍蝦脫的殼和排泄物是禾苗生長的天然有機肥,農藥用得少,水稻更環保,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地多收”,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我們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采用科技特派員+村集體+高校+農戶的模式,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轉化、示范,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韓森森說,今年以來,縣里按照雙向選擇、按需確認、精準對接的原則,選認551名科技特派員,選派人員涵蓋種植、養殖、加工、銷售、金融等領域,較2022年初增加475人(2021年76名),實現了行政村“一對一”科技服務全覆蓋。

“一村多人”

建起縣鄉村三級“服務鏈”

2019年,蒙城縣小辛集鄉郭湖村返鄉大學生邵海斌回鄉投資220萬元,流轉土地430畝,創辦了海斌家庭農場,養鴨、栽桃、種糧食。經過幾年努力,目前海斌農場每年出欄肉鴨22萬只左右,利潤近80萬元,但鴨糞的處理難題讓邵海斌很頭疼。

這時,科技特派員丁乾隆來到郭湖村,了解情況后,就動員邵海斌發展綜合利用鴨糞的循環經濟。“鴨糞氮磷鉀含量豐富,是優質肥料,而周邊鄉鎮種植萵苣面積較少,有市場潛力。”邵海斌聽取丁乾隆的建議,種了18畝萵苣。丁乾隆則從萵苣的選種、育苗、病蟲害防治到田間管理全程跟蹤服務,直到最后一批萵苣上市。

2022年12月初,邵海斌的18畝萵苣銷售完畢,他粗略算了一筆賬:平均畝產4000公斤,賣了近8萬元。在丁乾隆的技術指導下,他又把發酵后的鴨糞應用在165畝高產小麥上。“如果不用鴨糞,每畝麥地需要使用硫酸鉀復合肥3袋,現在只需1袋,能省400塊錢,光肥料這一塊,成本就降低了約60%。”邵海斌樂呵呵地說。

邵海斌的鴨糞問題解決了,丁乾隆還借助縣科技局“互聯網+科技特派員”平臺,指導郭湖村村民流轉土地100畝,種植水果玉米、白菜、娃娃菜、蘿卜等。“目前蔬菜長勢較好,僅此一項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丁乾隆說。

“我們逐一調研16個鄉鎮、268個行政村和119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摸排種植、養殖、加工、金融等各類農業科技需求,建立科技特派員動態‘需求庫’。同時,召開科技特派員供需對接會,聯系對接高校院所、縣直部門,摸排高校院所教授、農技人員、大學生村級助理、農業經營主體‘土專家’等各類人才1726人,充實科技特派員備選庫。”韓森森表示,目前全縣已形成“一村多人”、縣鄉村三級“服務鏈”。縣里依托廈門大學、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高校院所,建起6個產業科技特派團,開展縣域內關鍵共性技術攻堅;鄉鎮借助縣級農技人員和農業經營主體“土專家”開展農業技術指導;村級依托各行政村大學生村級助理開展技術需求摸排和科普宣傳。

以項目為載體

探索科技服務新模式

眼下,春播玉米長勢正旺。科技特派員陳漢良幾乎天天吃住在村里,今年是他聯系的蒙城縣前王、香山兩村承擔農業農村部30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式種植項目的第二年。其中,香山村承擔1200畝核心區種植項目,前王村承擔1800畝輻射區種植項目。

“核心區微噴造墑播種,播后補墑,一播全苗,得事先做好預案。”陳漢良在實施國家項目的同時,這兩年還積極爭取上級單位配套資金支持,為核心區新打了多眼機井。目前,30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式種植農作物豐收在望。

作為基層科技特派員,陳漢良在完成項目任務的同時,還手把手、面對面向農戶傳授大豆玉米田管的新技術、新方法。在陳漢良看來,基層科技特派員的使命就是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落到實處。

“項目化開展科技特派員服務是個很好的抓手。”韓森森介紹,去年以來,蒙城縣加強農業科技項目庫建設,建立動態科技特派員項目和示范基地培育庫,入庫項目36個。組建由安徽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安徽荃銀高科的13名專家組成的糧食作物科技特派團,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式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關鍵共性技術項目課題攻堅。科技特派團先后赴蒙城縣開展現場技術指導6次、解決生產難題13項、在16個鄉鎮(街道)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式種植面積5.14萬畝。

據統計,今年以來,蒙城縣科技特派員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科技需求76個,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新模式23項,領辦創辦新型經營主體8個,新建科技特派員利益共同體24個,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技集中培訓4場;科技特派員赴田間地頭開展農技指導累計2000余次,直接服務農戶8.6萬人次。

(本報記者 汪永安 鹿嘉惠)

推薦DIY文章
win11f1到f12功能鍵開啟方法|全球速讀
環球快播:Win11畫圖工具調整圖片大小教程
印象筆記找回以前的筆記教程-全球快報
獵豹安全瀏覽器兼容模式設置教程
英雄聯盟關閉觀戰方法-環球快看點
今亮點!企業微信設置工作狀態的操作方法
精彩新聞

超前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