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3年5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綜合PMI產出指數。其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8.8%,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低于臨界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4.4%和52.9%,分別比上月下降1.9個百分點與1.5個百分點,均高于臨界點。
(資料圖)
PMI作為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5月錄得數據為48.8%,且連續兩個月處于收縮區間(2023年3月51.9%、4月49.2%、5月48.8%),體現出我國經濟景氣水平回落,擴內需仍是經濟回升的關鍵。
筆者認為,當前經濟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仍在加大,內需復蘇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故應繼續加大宏觀財政貨幣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恢復和擴大需求,并與4月政治局會議所明確的“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合力,共促經濟實現長期平穩復蘇與高質量發展。
首先,從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指標體系的13個分類指數來看,制造業生產端與需求端繼續走弱,價格有所回落。具體來看:
1、產需走弱:生產端,5月PMI生產指數為49.6%,比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處于收縮區間;需求端,5月PMI新訂單指數為48.3%,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處于收縮區間。制造業產需兩端均延續放緩,且需求不足矛盾更加凸顯。
2、外需走弱:新出口訂單指數是出口的領先指標,5月新出口訂單指數較4月的47.6%下降0.4個百分點至47.2%。筆者認為,因西方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年內大概率不會轉向,全球經濟將陷入新一輪衰退,外需或將持續承壓。外需走弱則更需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居民消費、民企投資擺在優先位置;
3、價格回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出廠價格指數與PPI(上游生產者價格指數)環比方向基本同步,5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下降5.6個百分點;出廠價格指數下降3.3個百分點。價格指數整體有所回落。
其次,從企業層面來看,中小民營企業復蘇仍需政策發力。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0.0%、47.6%和47.9%,大型企業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以上,但中、小型企業分別比上月下降1.6和1.1個百分點,均低于臨界點,中、小型企業景氣度仍弱。
中、小型企業多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中、小型企業PMI環比延續下行,就業壓力則會繼續加大。從數據來看,5月從業人員指數較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至48.4%,體現制造業企業用工景氣度繼續下降。
筆者認為,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是就業的函數,就業是企業發展,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函數。只有民營企業信心得到提振,元氣實現恢復,經濟才能實現內生性復蘇。下階段擴內需政策應將推動民營企業投資為關鍵著力點。
(張奧平為經觀未來研究院院長)
文章作者
張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