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媒體調查發現,很多醫院科室都不允許家屬陪護,請護工成為患者唯一選擇。對此,很多網友表示不解。
常言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對病情較嚴重的患者來說,日常護理不僅是照顧吃喝拉撒、幫助清潔洗護,很多時候還需與科室醫護人員交流配合,普通家屬確實很難做到專業周全。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科室,禁止家屬陪護也是必須之舉。比如,傳染病區為防止病毒散播,對人員進出往往有嚴格管理規則;婦產科的新生寶寶易受病菌感染,必須先由專人照料而后再交給陪同家屬……更何況,住院患者大多需要靜養,人員嘈雜來來往往,也是一種打擾。
護工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患者與家屬的訴求同樣不能忽略。現實中,很多患者只是做了個“小手術”,并不需要太多額外照顧,反而更需要家人的情感陪伴。另一方面,并非請了護工就能高枕無憂,有的醫院標準松散,一名護工同時看護多位病患,一忙起來根本做不到悉心服務;有的醫院人手緊張,家屬只能自行從家政公司找人,萬一趕上不專業、不負責的護工,還可能產生糾紛。
解決“誰來陪護”這個難題,最終還是要回歸醫療需求。究竟哪些科室、何種病情必須由護工護理,什么階段、什么時段允許家屬陪護,等等,醫院要拿出合理的說明、細致的劃分。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相關計劃,提出到2025年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責任制整體護理覆蓋全院100%病區。醫療機構加強人力配備,盡快將護工納入統一管理,并對其入職門檻、服務水平等進行嚴格把關,這也是提升服務的必由之舉。
一張病床、一間病房承載了太多牽掛與惦念。醫療機構落實責任、醫患雙方互相理解,盡快在制度層面探尋治理方法,不斷提高大家的就醫體驗,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公眾的就醫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