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道據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網站6月8日報道,一項新研究顯示,科學家記錄了首個已知的鱷魚“孤雌生殖”案例。
這只鱷魚曾在哥斯達黎加一座動物園中被單獨圈養約16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研究人員說,這只雌性鱷魚2018年在自己的圍欄內產下14枚卵,但它已有約16年未與雄性鱷魚接觸過。
雖然之前有過圈養爬行動物產卵的記錄,但更令人困惑的是,在孵化3個月后,人們發現其中一枚卵內含一只完全成形的鱷魚死胎。
根據7日發表在英國《生物學通訊》上的研究論文,科學家對鱷魚胎兒的基因構成進行了檢測。他們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顯示,這是“兼性孤雌生殖”(即雄性在遺傳上沒有作出貢獻的繁殖行為)的結果。
這篇研究論文展示了這只鱷魚媽媽和完全成形的死胎的照片。后來的檢測顯示,胎兒為雌性。
在魚類、鳥類、蜥蜴和蛇等其他物種中,之前也有“兼性孤雌生殖”——一些科學家將之簡稱為“孤雌生殖”——的記錄。科學家說,這是首個已知的鱷魚“孤雌生殖”案例。
在“兼性孤雌生殖”中,雌性的卵細胞可以發育成胎兒,無需由雄性的精子細胞對其進行受精。
在生成卵細胞時,前體細胞分裂為4個細胞。其中一個細胞成為卵細胞,保留關鍵的細胞結構和凝膠狀細胞質。其他細胞則容納額外的遺傳物質,然后,其中一個細胞實際上充當精子細胞,與卵子融合,使之“受精”。
研究論文說:“因此,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應該對雄性缺席時卵子的潛在生育能力進行評估。”
根據某個假設,在瀕臨滅絕的物種中,“兼性孤雌生殖”可能更為常見。
美洲鱷被視為易危物種,在野外生存的美洲鱷面臨滅絕風險。
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說,在哥斯達黎加出現的這個“孤雌生殖”案例可以提供有關在大約2.5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生活在地球上的鱷魚祖先的新信息。
研究論文說:“這一發現讓我們對鱷魚和鳥類已經滅絕的主龍類近親——尤其是翼龍目等——可能具備的繁殖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