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介休市,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名字有點拗口,又有點陌生。介休市位于山西省,是晉中市下轄的縣級市,面積7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6萬。別看介休只是個小縣城,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
說起介休市,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名字有點拗口,又有點陌生。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是晉中市下轄的縣級市,面積7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6萬。
【資料圖】
別看介休只是個小縣城,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介休”這個名字,也是來源于春秋時期一位大名人,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有名的賢士,時逢晉國內亂,晉國公子重耳逃亡,介子推因久聞公子重耳是個禮賢下士、德才兼備之人,于是就追隨其左右。
當時的重耳處境非常凄慘,先是被自己的父王晉獻公下令追捕,在他的兄弟晉惠公繼位之后,追捕令直接變成了追殺令,這導致他整整逃亡了19年。
要知道,在古代人壽命普遍不長的情況下,19年幾乎就是半輩子。
19年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東躲西藏、膽戰心驚的日子,一般人是萬萬受不了的,于是,跟隨重耳的那些人,或在逃亡途中丟掉了性命,或在半路悄悄地溜走了,到了最后,只剩下介子推等5個人,始終對重耳不離不棄。
本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已經夠艱苦了,可屋漏偏遭連夜雨,有一個隨從,竟然帶著他們僅剩的盤纏和干糧,偷偷溜走了。
眼看重耳餓得頭眼暈花,無力再走,這時候介子推站了出來,說:“我有辦法弄到食物,你們都在這里等著,我去去就回?!?/p>
不一會兒,介子推就拿著幾根野菜和一小塊肉回來了。已快餓暈的眾人見到有肉,喜出望外,趕緊收拾炊具,煮了一大鍋肉湯,這才把重耳的命救了回來。
待眾人飽餐之后,才想起詢問介子推這塊肉是從哪里弄來的,介子推開始支支吾吾不肯說,直到重耳發現他走路一瘸一拐的,褲子上也沾滿了鮮血時,才猛地拉起介子推的衣衫,發現他的腿上少了一大塊肉。
原來,眾人剛才吃的肉,就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
重耳感動不已,涕淚交加,對眾人說:“得士如此,夫復何求!若我能回到晉國奪回王位,定會為先生封侯拜相,絕不負先生的大恩大德!”這就是“割股奉君”的典故。
后來,重耳真的實現了愿望,回到晉國當了君王。當他想實現當初的承諾,冊封介子推時,卻發現介子推不見了。
原來,介子推認為,他護送重耳重返晉國,登上君王之位,就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
他淡泊名利,不屑于封侯,再加上他還有老母親,之前19年他一直在盡忠,現在應該到盡孝的時候了,于是就帶著老母親隱入綿山,終日侍奉左右。
已是晉文公的重耳派出大量人力尋找介子推,終于得到消息說,介子推與他的老母親隱居在綿山。
重耳大喜,親自去尋找介子推,試圖說服他出山。但怎耐綿山綿延數十里,樹木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要想找到刻意隱居的兩個人,無異于大海撈針。
這時,有人出了個餿主意,建議從三個方向放火燒山,只要守住最后一個沒有火的方向,介子推必定會從這邊逃出來。晉文公尋人心切,就答應了這個提議。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但晉文公卻遲遲沒能等到介子推的身影出現,于是再派人進山搜尋。終于,在一棵已經燒焦的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老母親的遺體。
晉文公悲痛萬分,后悔不已。
因為介子推葬身于火海,于是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這一天,所有人都只能吃冷食,不能點明火,以寄哀思之情,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后來,晉文公又把綿山附近地區改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用以紀念這位賢人的“割股奉君”之德、不貪名利之志。